search query
Contact Us
昂扬速才高考培训学校
地址:重庆市沙坪坝区杨梨路150号新福地产业9号楼/重庆市沙坪坝区景和路18号
电话:023-65617666 / 15123052016
✧ 五月,可能对参考书有所涉及,又在接触了更多经验贴和学习方法论后开始不断反思和总结经验:应该要做的事情似乎很多,又有许多暂时无法解决的困惑。而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刚开始的目标也开始逐渐动摇:“究竟要不要去一所更好的学校深造”“需不需要二战”“我真的可以实现这些目标吗”“或许要更加稳妥一些,选择是不是比努力重要”。各种问题仍然盘旋在心里,对考研这件事了解得越多、越深,却好像越来越需要更多的解答与肯定。
✧ 五月,一面担心自己的进度跟不上节奏,于是通过不同的途径获得大量的资料,只想着尽快把不同的资源整合起来;一面却被各个资料的不同书写逻辑所束缚,陷入混乱的知识点或框架体系中,难以得到有效的学习结果,平添焦虑。
✧ 五月,可能是你开始有了一点点来自基础书目提供的知识厚度,跟着秃头所读完了传播学、新闻学,正在一步步地学习网络传播学(),也开始在各种热点事件中逐渐寻找到一些可以发言、发表看法的可能:
✧ 在“县城高中生被困在小红书”里想到用户的数字化生存,在“广东高速公路塌方事件”中明白突发性新闻报道时媒体在场的重要性。哪怕只是简单的日常传播与交往活动,也许我们都能够迸发出关于信息传播、关系连接、游戏快感等相应的理论想象。看待社会与实践行动的眼光在这几个月的学习中不断改变,变得更加丰富、更加深刻、更为多元和敏感。也许这样的变化正在告诉我们:对于学科知识的学习,并非只有功利性的考试目标,它同样允许众人抱持着某种热爱与探索的精神,触及远超乎开始时的期待。
✧ 五月,余秀华在诗篇《栗色》中写道:“五月如铃,悬挂屋头,风自东南而来。”五月,是春日的末尾,是未成熟的夏日,是湿答答的梅雨季终于迎来一点干燥的暖意,是可爱的,富有希望的,在湛蓝的夜空下寻找永恒的月份。
May!!Start!!!
我们应该如何把握✶
不同资料/参考书✶
@TuTouSuo ™️
这段时间和一些姐妹聊得最多的话题就是“如何能够提高写作能力和思考能力”。无一例外,我给出的答案都是广泛地阅读、针对性地阅读,保持一定的输出频率和持之以恒的主动学习。看似十分普遍的道理,却也是我能给出的最积极的建议。
任何时候,做任何事情,都必须拥有较为明确的目标。这种思考方向在考研学习这种目的性和功利性都十分明显的活动里就会尤为突出。读参考书也好、论文和公众号文章也罢。并不是「别人说」要这么做,或者「好像应该」这么做,就开始盲目地整理知识、没有规划地阅读起来。这样只会让复习的节奏始终与你自己的目标彼此脱轨,始终处于零散的、东拼西凑的状态里。
因此,我们需要把握好现阶段整体的大方向是「基础知识的扎实学习」。也就是以阅读基础书目为主。这时候,读的任何一本参考书都应该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是需要读通、读懂,还是作为另一本参考书的补充内容。
举个简单的例子,在新闻学的学习过程中,往往我们会以一到两本书为重要的学习材料。这时候,一定是一本为主,厘清它的逻辑和整个学科框架思路,另一本为辅,将这些学科知识不断地补充进通过第一本书已经建立好的框架体系中。
*和一个全程班的姐妹聊天
*主要问题就是如何更好吸收资料
比如,在《新闻学概论》(李良荣,第七版)中,新闻真实、新闻客观的内容已经被划分到「做新闻」的新闻实践要求因素中(具体的学科逻辑梳理可见秃头所公开课:)。
那么《新闻理论十讲》(陈力丹)中所提到的新闻真实与客观就可以直接被补充进之前的框架逻辑里。一个为主,一个或多个为辅,整个学科框架才会越来越清晰。不至于学一本、丢一本,每本都读了,但每本都觉得逻辑非常混乱(因为不同的参考资料都有自己的写作逻辑和讲解重点)。
还有一个需要注意的,就是不同的书目、学科是可以同时进行的。
传播学、新闻学、网络传播学完全可以在学习安排时交叉着来,不用一段时间只专注一个学科,这样会让头脑很疲累也很无聊。不如交叉着看,还能够明白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彼此联通,例如传播学中谈到大众传播的功能实际上也是作为大众传播典型模式的新闻业的功能。这样交叉阅读,类似的概念就能够更快地被联系起来。
当然,如果你的学习习惯就是一本书读完再读另一本,那就把握好时间和效率,同样也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的来说,在做每一件事时都要给自己定下学习目标,只有明确了这个内容,才能够更清晰地规划你的学习安排。
另一个就是主动学习的能力。
尤其是报了课程、进了一些班级的姐妹。一定不能完全被动地接受课程内容和班级要求。几乎所有班级内的、来自外部力量的约束,如果没有转化为主动学习和积极试错、了解自己哪方面不足的话,都只会变成无用功。只有当我们真正开始去做的时候才会发现原来读了一遍参考书真的会什么都记不住,由此去寻找合适的方法调整。
每个经验贴可能在个人学习方法和作息上有不同。但每一个经验贴、上岸的那些幸存者们的同样的地方都在于,她们都很努力、主动、积极地尝试各种学习的方式,直到找到合适于自己的部分,并把它变成持之以恒的习惯。
当然,如果你觉得自己通读的过程很难直接找到相关的知识点内容,也可以加入秃头所的传播学/新闻学/网络传播划重点公开课「 」,里面班班花花会用最短的时间帮助大家整理好相关的书本知识内容,在第一遍通读时也能以最有效的方式进行浏览。
第二遍才有必要以「精读」的方式开始。这时候,大致的、初步的印象已经在我们脑海中形成了,但是仍然感觉书本的知识还是一团浆糊,根本不进脑子,想着第二章,也不知道第二章究竟在说什么。于是就需要给脑子铺设一些「地图」,方便随时进行知识检索。
框架导图在这时候就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帮助学习者用最简单的路径,点明、点清最重要的知识内容。
它不在乎费了多少笔墨,写了多少字,而是其本身是否达到了你的「学习目的」——是否能够帮助梳理清楚书本内纷繁复杂的知识,形成有记忆点的逻辑图像。
不需要长篇大论,把所有详细的知识点都摘录下来,只需要把要点内容找出,并连贯起来即可。因为「框架」不是笔记,而是知识内容和记忆的地图,或者说是图式,指引我们回到书本中,连接起书本的内容知识——背诵和记忆知识仍然可以在参考书中直接进行。
比如这样,将每个章节的逻辑和知识点都梳理一遍,于是框架就成了「地图」,密密麻麻几十万字就成了十几张框架图,随时随地获取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