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query
Contact Us
昂扬速才高考培训学校
地址:重庆市沙坪坝区杨梨路150号新福地产业9号楼/重庆市沙坪坝区景和路18号
电话:023-65617666 / 15123052016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艺术真实是艺术家以生活真实为基础,按照生活发展的必然逻辑和自己的美学理想,对生活进行提炼加工和集中概括,反映社会生活本质的真实。艺术真实是对生活真实的净化、深化和美化,它比生活真实更集中,也更能深刻地揭示出社会生活的本质。艺术家以生活中的真人真事或生活中可能有的人、事为基础创造艺术真实。
艺术虚构是艺术创作的基本手法之一,是艺术家通过想象、联想、夸张、象征、推理等方式对生活素材进行再创造和重构铸的过程,旨在更深刻、更集中、更典型地反映生活。艺术创作从本质上来说就是艺术家反映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认识活动,在艺术虚构中创造出艺术真实。那么,艺术创作是如何借助艺术虚构创造出艺术真实的呢?艺术创作始于生活真实.生活真实要成为艺术表现的对象,必须同艺术家的内心世界发生一定的联系。而艺术家对生活的认识所形成的主题,就是这种联系所爆发的火花,这火花就成为艺术家进行艺术虚构的开端。在艺术虚构的过程中,艺术家调动全部生活积累,使这火花变得越来越明亮,直到融入艺术家创造的艺术真实之中。艺术虚构受艺术家自觉的理性制约,经过艺术虚构进入艺术真实之中的,不只是艺术家的真实思想,还有艺术家的真实情感。作品的主题和思想,是对作为表现对象的客观生活事件所蕴含的社会内容的认识和提炼。如果这种认识和提炼是正确的,如果艺术家在作品中所表现的情感是与人民相通的,那么,这个作品就符合了艺术真实的部分要求。
在艺术创作中,艺术真实与艺术虚构是辩证统一的。要想创造出艺术真实,一般来说既不能没有生活真实也不能没有艺术虚构。虚构而达不到艺术真实,或真实而没有虚构,都要不得。离开了生活真实,就没有正确的艺术虚构;离开了正确的艺术虚构,就没有更高的真实,即艺术喜实。正如歌德所说,“每一种艺术的最高任务即在于通过幻觉,产生一个更高真实的假象”。达不到艺术真实的虚构是对艺术真实的歪曲,是对生活规律的背离,是虚假的艺术。要想做到艺术虚构与艺术真实的完美融合,艺术家必须具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和洞察生活本质的能力,还必须具有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敏锐的艺术感受力。
也许有人认为,艺术真实这个概念,对文学艺术中的大部分作品是适用的,却不适用于山水诗、风景画等艺术作品。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之类,除了其中所体现的作者某种特殊审美情趣之外,又何尝不是寂静山林的典型写照?至于从维纳斯的雕像到齐白石的花鸟虫鱼画,无不在典型中见真实,无不在个别中显示着某种普遍性,蕴藏着某种发人深省的内在涵义,体现着事物的生命和灵魂。
(摘编自郁沅《艺术真实与现实主义》、“百度百科”)
材料二:
艺术典型是艺术家通过个性化和本质化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它既能反映现实生活的某些本质和规律,又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特征;既表现出一定时代人们的审美理想,又表现出艺术家独有的审美感受。它在文学作品中具体是指典型形象,同时也指典型环境或典型事件。艺术典型是个别与一般(本质、规律)的统一,是对艺术真实的最高要求。艺术创作就是要从个别中显示一般,经过虚构创造一种“不是现实而神似现实”的艺术真实,以实现对现实本质的真实反映。
有些艺术形象即使是艺术家采取夸张或幻想等表现形式创造的,其艺术真实性亦为人们所认可。
《儒林外史》中有一段关于严监生之死的精彩描写,虽然运用了夸张的形式,却达到了高度的艺术真实。一个垂危的病人在“痰响”弥留之际竟然因为油灯中多点了一根灯芯而“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久久不断气。这显然是漫画式的夸张,是一种虚构。亚里士多德说:“为了获得诗的效果,一桩不可能发生而可能成为可信的事,比一桩可能发生而可能成为不可信的事更为可取。”正如梁祝化蝶,虽然在生活中不真实,但在艺术中却是“可信”的。因为它所运用的方法,仍然是典型化的方法,即在个别中显示一般。
艺术典型必然带有作家的主观因素和理想品格。别林斯基说:“如果艺术作品只为描写生活而描写生活,如果没有任何基于时代主要思想的强烈的主观激情,如果它不是痛苦的号泣或欣喜的颂歌,那么,它就是死的。”可见,主观因素与艺末理想,是艺术典型不可缺少的要素。当然,艺术典型也不是空中楼阁,更不是胡思乱想,那种“为了理想而忘掉现实,为了席勒而忘掉莎士比亚”的倾向是错误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艺术典型又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总之,艺术创作就是从“个别”开始的,作家经过艺术虚构,对“个别”进行改造与加工,使“个别”鲜明化,同时使“个别”中的“一般”深刻化,塑造出艺术典型,从而创造出艺术真实。
(摘编自龚耀生《艺术真实与典型的辩证关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艺术家借助艺术虚构的手法,创造出揭示社会生活本质的艺术真实,艺术真实是对生活真实的净化、深化和美化。
B.艺术虚构始于创作者与生活真实发生联系产生的火花,受创作者真实思想感情的影响,是生活真实转化为艺术真实的一种手法。
C.《儒林外史》中严监生之死的表现形式与生活真实的形式并不完全相符,因它运用了典型化的方法,能够达到艺术的真实。
D.创作者在艺术创作时缺失强烈的主观情绪和明确的褒贬态度,是“为了席勒而忘掉莎士比亚”的错误倾向,是无法创造出艺术典型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了更深刻、更集中、更典型地反映生活,创作者需要融入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对生活素材进行再创造和重构铸。
B.材料一引用歌德的话,在指明艺术创作最高任务的同时告诉读者,艺术创作需要正确的虚构,艺术真实高于生活真实。
C.艺术家创造艺术典型,必须从现实中的个别对象出发,采用艺术夸张或幻想的形式,赋予“个别”以本质意义。
D.两则材料都围绕“艺术真实”进行论述,但材料一重在论述艺术真实与艺术虚构的关系,材料二重在论述艺术真实与艺术典型的关系。
3.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变形记》以格里高尔变为甲虫这一荒诞故事反映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唯利是图、亲情淡薄的现实,承载着作者对“孤独”与“异化”的深刻思考。
B.《促织》中成名之子死后变成了蟋蟀,使成名的命运发生了转折,这一离奇的情节反映了当时统治者给百姓带来灾难的现实。
C.《祝福》中祥林嫂经历了两次丧夫、一次丧子,遭受了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后悲惨死去,反映了黑暗封建社会给底层妇女带来的沉重灾难。
D.《窦娥冤》中窦娥受迫害被判死刑,刑场上她发出的血溅白练、六月飞雪这两桩誓愿当场应验,表现了她对黑暗社会现实的反抗精神。
4.读下面的《枯木怪石图》,请结合材料一分析画家是如何创造出艺术真实的。(4分)
5.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发表后,很多读者表示阿Q颇像自己。请结合两则材料分析产生这种感觉的原因。(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岁月包浆里的沉厚与轻盈
杨秀廷
①走进时光斑驳的隆里古城,仿佛一脚跨入六百年时空隧道。那首吟唱隆里古城风雨沧桑的歌谣,又:在青阳门鼓楼风铃的伴奏下萦绕耳畔:
青阳门上的老铃铛,
风一来就歌唱,
唱杨花落尽的江南和起雾的山岗。
它听过马蹄破城墙,
见过烽烟染夜郎……
②诞生于明王朝“调北征南”“屯田戍边”金戈铁马激流中的隆里古城,大气雄沉的底色里,也流淌着灵动的气韵。
③即便是平常日子,地处黔湘桂交界地区的这座边邑古城也盛满了故事。古典意蕴与新生力量,在隆里古城蓬勃、抑扬、激荡,一如龙标书院守望岁岁年年琅琅书声的荷塘,一如流连于古城街巷中南来北往游客的惊叹。
④走进隆里,看见看得到的风景,走近看不见的灵魂。
⑤汉戏与“花脸龙”“迎故事”是隆里古城“三大文化瑰宝”。汉戏是隆里古城的一径文化血脉,那些折子戏,一折一折的,从征战、结义到歌颂忠烈,豪放中透出婉约的音韵。十多年前在隆里看的那场汉戏,锣鼓唱腔还萦绕在耳边。那戏班的“面相”和戏是别样的出彩。上好妆的老戏人,在观众的簇拥中,有板有眼地忙碌起来。随着一声铜锣响起,《三气周瑜》的三个角子相继登场。小生周瑜由七十三岁的老戏人姚文星饰演,他身披盔甲,手执纸扇,英气逼人。张飞的饰演者是五十多岁的李连培,身材魁梧,一副黑脸扮相,一声“末将张飞来也”一下把全场镇住。而孙权的妹妹孙尚香则由六十三岁的胡炳兰担纲,她是古城汉戏班子中年纪最长的旦角。演出时,锣和鼓表现得很兴奋,在伴奏乐音中,京胡的峭拔和绵长成了主角。最急切的是童林祥执掌的铜钵,那种声调,起初是嘈嘈切切,忽而似洪流翻卷,涛声震天……人物、剧情、环境相互映衬、激扬,在时空穿越中,把观众带进了刀光剑影的历史深处。
⑥岁月流走,那些残破的戏服已经被新的戏装取代,不变的是隆里人代代传承的激情鼓点。一个族群,在明王朝“调北征南”的烽烟里,由北而南,从东往西,如漂萍,似苍耳,在异乡扎下了根。六百年后,这些屯军的后裔,用抑扬的唱腔和彩绘的脸谱,追忆铁马金戈,回望千里乡关。
⑦“花脸龙”是隆里古城别具风骨的一道风景。舞龙者皆画“花脸”,旦、末、净、丑咸集,每条龙的舞者因位置不同而脸谱不一,一条舞动的“花脸龙”即如一出京剧。元宵节的隆里古城,“花脸”如云,绝色,惊艳。激越的锣鼓依然如六百年过往时空一样,引领隆里人又一年的舞龙狂欢热潮。
⑧“花脸龙”由军傩戏演变而来,又融入了祈福迎祥的传统习俗。汉戏《蓝季子会大哥》取材于宋朝初期“蓝季子会大哥赵匡胤”的故事,隆里先民将它和舞龙结合在一起,使之成为一种舞龙与戏曲相结合的传统民间活动。明代洪武年间屯军带它入隆里,六百年古风愈久愈浓。舞龙者脸谱和扮相夸张,每条龙都是龙尾居首,由执掌龙尾的丑角“蓝季子”带动整条龙进退,这在全国的舞龙活动中,是独一无二的。
⑨锣鼓一响,古城东、南、西、北各门的龙队,从古城千户所门前来到西门外龙溪河畔状元祠,在这里“出龙”。仪式结束,爆竹惊空,金鼓齐鸣,各路“花脸龙”会聚城中广场。舞龙者便展示各种绝活,花样迭出,势若翻江倒海,场面恢宏壮观,令人目不暇接。隆里人以前所未有的色彩和想象,绘就了“花脸如云”的壮观景象。
⑩隆里“迎故事”也叫“迎春”,剧情、人物、衣着等与演戏一样,不同的是演出的舞台是活动的。剧中人物彩妆立于舞台上,他们所穿的衣服,按照所饰演的人物朝代、身份来订制,以绫罗绸缎制成,色彩艳丽。妆扮巡游的“天女散花”“西天取经”“观音送子”,把隆里古城从古代的传说中托举而出。“迎故事”演出的剧目,意在驱邪迎祥,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把祝福带给各家各户。游演时,众人敲锣打鼓,十六名壮汉抬着舞台在街巷间移动,舞台上的人物凌空游走于古城上空,所到之处锣鼓喧天,喜庆热闹。至迎接“故事”的人家门前,将舞台放下,主人燃烛烧香放鞭炮,供奉米花、麻叶、糖果等茶点,接受祝福。
隆里“迎故事”糅合戏剧、杂技和装饰艺术,以锣、钵、鼓助兴,形成声、色、艺组合表演的流动立体舞台,演绎一个个美丽的故事,是“活动的舞台、凝固的戏剧”。每一次“迎故事”,隆里人都会舞动“花脸龙”,唱响汉戏来“迎会”与庆贺。一个“迎”字,道出了人们对传统文化心怀景仰的虔敬心态。每一个来到隆里观看“迎故事”的人,不管身居高位还是一介布衣,都须首先这样引颈仰望,那样的时刻,是隆里古城最美的时光。
隆里古城就是以这样的情怀,放下腰身,轻卷珠帘,透出些许醺醉,又泛出几分欣悦。
时光积淀沉厚的包浆,也羽化灵性与轻盈,文化传承葆育隆里的灵魂,隆里族群就是这样从容,自在,乐观,自信,追赶记忆,培护根脉,且歌且行,六百年一路灿烂……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吟唱古城风雨沧桑的歌谣开篇,既写出了隆里古城的自然风貌,又表现出它的气韵灵动和历史厚重感。
B.作者在描述《三气周瑜》的汉戏表演时交代角色的年龄,表现出老戏人对汉戏的热爱,突出汉戏历史悠久。
C.第⑤段中的画线句子表面上是描写乐器的“情态”和乐音的特点,实际上是表现乐器演奏者激情演奏的情形。
D.文中隆里人作为屯军后裔的独特族群,守护传承着富有特色的传统文化,虽时光流逝,但情怀不变。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不惜笔墨描写汉戏角色的面相和表演、“花脸如云”的壮观景象,是为了衬托风俗独特、富于艺术魅力的“迎故事”。
B.文章在介绍三大文化瑰宝时,既多角度描写表演场面,又穿插补充相关历史与文化,彰显了古城的沉厚与轻盈,体现了“形散神聚”的特点。
C.第①段中的“迎”字,道出隆里人对传统文化的虔敬之情,引号有突出强调的作用,这种用法与第⑨段中“出龙”的引号用法不同。
D.文章最后一段以诗一般的语言,深情地赞叹隆里古城六百年来文化的传承及文化对隆里人的滋养,照应标题,卒章显志。
8.请简要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
(1)即便是平常日子,地处黔湘桂交界地区的这座边邑古城也盛满了故事。
(2)走进隆里,看见看得到的风景,走近看不见的灵魂。
9.同学们准备把隆里古城“迎故事”的场面拍摄成一个短视频,由你负责拟写视频拍摄脚本,请根据文本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晋既克楚于鄢,使郄至献捷于周。朝见前,王叔简公饮之酒,交酬甚厚,饮酒宴语相说也。明日,王叔誉诸朝。郄至见邵桓公,与之语。邵公以告单襄公曰:“王叔誉温季⑥,以为必相晋国,相晋国必大得诸侯,劝二三君子必先导焉,可以树。今夫子见我,以晋国之克也,为己实谋之,曰‘微我,晋不战矣!若是而知晋国之政,楚、越必朝。’”
襄公曰:“君子不自称也,非以让也,恶其盖人也。夫人性,陵上者也,不可盖也。求盖人,其抑下滋甚,祸至不远,故圣人贵让。《书》曰‘民可近也,而不可上也’。是则圣人知民之不可加也,故王天下者必先诸民,然后庇焉,则能长利。以吾观之兵在其颈不可久也虽王叔未能违难。王叔欲结于郄至,危矣!”
(改编自《国语②·周语·单襄公论郄至佻天之功》)
材料二:
《国语·周语》载,郄至曰:“吾有三伐,勇而有礼,反之以仁。吾三逐楚军之兵,勇也;见其君必下而趋,礼也;能获郑伯而赦之,仁也。”邵公以告单襄公,襄公曰:“郄至何三伐之有?夫仁、礼、勇,皆民之为也。以义死用谓之勇;奉义顺则谓之礼;畜义丰功谓之仁。奸仁为佻,奸礼为羞,奸勇为贼。有三奸以求替其上,远于德政矣。”公②谓三奸之说,自郄至死难后,后人追合④之也。
左氏在《国语·晋语》载,厉公六年,鄢之战,郄至三逐楚共王兵,见王必下奔。退战,王使工尹襄问之以弓,曰:“方事之殷也,属见不谷③而下,无乃伤乎?”郄至甲胄而见客,免胄而听命,曰:
“君子之外臣至,以寡君之灵,间蒙甲胄,不敢当拜君命之辱,为使者故,敢三肃之。”君子曰:“勇而知礼。”公谓左丘明前既载其三奸之事,而于此所书又如此,固已自异也。
郄氏诚良大夫,不幸遭厉公之淫暴,谗嬖窃构以利其室,卒及于祸。吾尝怜焉。今夫执笔者以其及也,而必求其恶以播于后世,然则有大恶幸而得终者,则固掩矣。世俗之情固然耶?
(改编自柳宗元《非国语》)
[注]①温季:与下一句的“夫子”都是对郄至的尊称。②《国语》是中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分《周语》《晋语》等共21卷,相传为左丘明所撰。③公:柳宗元的自称。④追合:事后穿凿附会。⑤不谷:古代君王自称的谦辞。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加句读处的字母写在答题卡上。(3分)
以吾A观之B兵C在其D颈E不可久也F虽王叔G未能违难。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克,战胜、攻克,与《论语·颜渊》“克己复礼为仁”中的“克”词义不同。
B.微,如果没有,与《烛之武退秦师》“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中的“微”词义相同。
C.趋,小步快走,古代一种表恭敬的礼节,与“趋利避害”中的“趋”词义相同。
D.外臣,是古代诸侯国的士大夫对别国君主的自称,此处是指郄至的自称。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叔简公很认可郄至,劝说众人在周王面前替郄至美言,邵桓公认为郄至主持晋国政事,楚、越等国就会前来朝见称臣。
B.单襄公认为郄至自我吹嘘,想要凌驾在他人之上,就会招来祸患,如果王叔简公与他结交会跟着遭殃。
C.同样写鄢之战,《周语》中单襄公认为郄至的行为可耻,《晋语》中君子认为郄至勇猛懂礼仪,柳宗元认为左丘明自相矛盾。
D.柳宗元认为,“三奸之说”是后人在郄至死后的穿凿附会,现在仍然有一些执笔者如此别有用心,极力想找到他人的罪恶来传播于后世。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朝见前,王叔简公饮之酒,交酬甚厚,饮酒宴语相说也。
(2)郄至何三伐之有?夫仁、礼、勇,皆民之为也。
14.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认识的深化,词义会不断发展变化,词的义项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请仿照“相”的示例,分析“兵”字义项之间的联系。(3分)
例:“相”,本义是细看或观察,引申为互相,由此义引申为帮助,又引申为帮助国君的人(相国),由此引申为担任相国。
①吾三逐楚军之兵兵:士卒、战士
②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武器
③兵者,国之大事兵:战争、军事
④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兵:军队
“兵”,本义是武器, 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阳关引·塞草烟光阔
寇准
塞草烟光阔,渭水波声咽。春朝雨霁,轻尘敛,征鞍发。指青青杨柳,又是轻攀折。动黯然,知有后会甚时节?
更尽一杯酒,歌一阕。叹人生里,难欢聚,易离别。且莫辞沉醉,听取阳关彻。念故人千里,自此共明月。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阕前两句写无垠的塞草和呜咽的渭河,描绘了远行者出发时的情景,含蓄地传达出浓浓的离愁。
B.“知有后会甚时节?”这一问句表达了对相聚无期的怅然之情,下阕的“难欢聚,易离别”与之相照应。
C.词人用“自此共明月”对友人进行宽慰,表现了两人深厚的情谊,苏轼《水调歌头》中的“千里共婵娟”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D.下阕运用了用典、直抒胸臆、化虚为实的艺术手法,语言凝练而富有感染力,表达出离别时的复杂情感。
16.本词与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所写生活场景相似,但艺术效果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杜甫《登岳阳楼》“ , ”两句用凝练的语言,描绘了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和宏伟壮丽的景象。
(2)苏轼《赤壁赋》中“ , 两句用比喻的手法写出客人箫声的凄切婉转,悲咽低回,感人至深。
(3)“荷”,又称莲、芙蓉、芙蕖等,是我国古典诗词中的常见意象,意蕴丰富。如“ ”一句便是取其美好形象表达愉悦畅快之情,而“ ”一句则是取其高洁品质寄寓高尚的情操。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贾母闻知宝玉被吓,细问原由,众人不敢再隐,只得回明。贾母道:“我必料到有此事。如今各处上夜都不小心,还是小事,只怕他们就是贼也未可知。”当下邢夫人并尤氏等都过来请安,凤姐及李纨姊妹等皆陪侍,听贾母如此说,都默无所答。独探春出位笑道:“近因凤姐姐身子不好,几日园内的人比先放肆了许多。先前不过是大家偷着一时半刻,或夜里坐更时,三四个人聚在一处,或掷骰或斗牌,小小的顽意,不过为熬困。近来渐次发诞,竟开了赌局,甚至有头家局主,或三十吊五十吊三百吊的大输赢。半月前竟有争斗相打之事。”贾母听了,忙说:“你既知道,为何不早回我们来?”探春道:“我(①)想着太太事多,(②)连日不自在,(③)没回。只告诉了大嫂子和管事的人们,戒饬过几次,近日好些。”
贾母忙道:“你姑娘家,如何知道这里头的利害。你自为耍钱常事,不过怕起争端。殊不知夜间既耍钱,就保不住不吃酒,既吃酒,就免不得门户任意开锁。或买东西,寻张觅李,其中夜静人稀,趋便藏贼引奸引盗,何等事做不出来。况且园内的姊妹们起居所伴者皆系丫头媳妇们,贤愚混杂,贼盗事小,再有别事,倘略沾带些,关系不小。这事岂可轻恕。”探春听说,便默然归坐。
18.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关联词。(3分)
19.针对探春对于“耍钱”一事的认识,贾母阐明了其中的利害。有人认为贾母的话有逻辑错误,请结合材料简析。(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人生总会遇到挫折,由此产生的痛苦往往会给我们的身心带来打击。此时,许多人会启动心理防御机制,以摆脱内心痛苦,带来心理的轻松。一种常见心理是“酸葡萄”心理。追求职位而不得,就说职位越高,责任越重,不如现在自在。这其实是为了冲淡自己得不到某样东西时的自我宽慰。另外一种常见心理是“甜柠檬”心理。得不到葡萄,只有柠檬,就说柠檬是甜的,以此减少内心的失望。这两种心理实质上都是通过否定、掩盖、转移等方式来掩饰内心的失败感。如果任由这样的消极心理防御机制占据我们内心,我们就会放弃行动,一步步丧失对生活的主动性。
面对人生磨难,我们需要学会启动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其中一种是补偿法,即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弥补客观或主观存在的一些缺陷。①荣获“中国按摩学会十佳精英”称号的盲人王俊,面对失明的不幸,即使一味地抱怨老天不公,也不能让他恢复视力。②如果任由自己陷入悲伤情绪,也许还会失去更多的东西。③但王俊通过训练身体其他感官的敏感性,弥补了丧失视力的缺陷,最终找到了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④在某一方面有缺陷的人,通过努力使自己在其他方面表现优异,最终也能走向成功。
20.概括第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转折关系的句子,表达准确流畅,不超过45个字。(6分)
21.“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这句话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①处B.②处C.③处D.④处
22.下面《茶馆》第二幕节选片段中两处划线的人物台词有何言外之意?请加以分析。(4分)
[街上卖报的喊叫:“长辛店大战的新闻,买报瞧,瞧长辛店大战的新闻!”报
童向内探头。]
报童掌柜的,长辛店大战的新闻,来一张瞧瞧?
王利发有不打仗的新闻没有?
报童①也许有,您自己找!
王利发走!不瞧!
报童掌柜的,你不瞧也照样打仗!(对唐铁嘴)先生,您照顾照顾?
唐铁嘴②我不像他,(指王利发)我最关心国事!(拿了一张报,没给钱即走)
[报童追唐铁嘴下。]
王利发(自言自语)长辛店!长辛店!离这里不远啦!(喊)三爷,三爷!你倒是抓早儿买点菜去呀,待一会儿准关城门,就什么也买不到啦!嘿!
(听后面没人应声,含怒往后跑)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材料Ⅱ提到,六百年的时光积淀了古城的沉厚.羽化出古城人精神的轻盈。其实,一座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需要这样的“沉厚”与“轻盈”,人亦如此。
请以“沉厚与轻盈”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年高三年级第二次适应性检测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2024.05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D 2.C 3.C
4.作者以真实生活常见的事物树与石头为基础,按照他的美学理想、通过想象、联想、夸张、象征、推理等方式进行艺术虚构,对生活素材进行再创造和重构铸,并且融入作者真实的思想与情感,创造出艺术真实、这种艺术真实体现着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显示着某种发人深省的内在涵意,体现着事物的生命和灵魂。
5.“颇像自己”意为“像自己但不是自己”。阿Q是鲁迅创作的一个艺术典型,以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为基础,反映了许多原型人物共同的本质和规律,自然符合一些读者的特点,所以感觉“像自己”;鲁迅在创作阿Q这个艺术典型时,虽然源于生活真实,但经过了作家的艺术虚构和重新加工,加入了作家的主观思想情感,所以感觉“不是自己”。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B 7.A
8.①“盛满”运用比拟的手法,把隆里古城与故事比作器物,形象地写出古城底蕴的深厚与丰富。
②“风景”一语双关,既指隆里古城优美的自然风光;又指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风俗;含蓄有深度,增强了语言表达力,使读者获得了启示和感悟。
9.①众人敲锣打鼓,人们抬着舞台在街巷间移动,人们舞动“花脸龙”、唱着汉戏。
②众人托举舞台,主人燃烛烧香放鞭炮,供奉茶点;游人引颈仰望。
③“迎故事”是隆里古城三大文化瑰宝之一,也叫“迎春”,其舞台是移动的,糅合多种艺术,表达祈福迎祥之意,表现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守护与敬仰。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BEF
11.C 12.A
13.(1)在朝见周天子之前,王叔简公招待郄至饮酒,宾主互赠了厚礼,席间谈笑甚欢
(2)郄至哪里有什么三件功劳呢?仁、礼、勇,都是民众的所为。
14.兵,本义是武器,引单指拿武器的士卒、战士,由此义引申指军队,发引申指战争、军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D
16、①两首诗歌所描写的都是生活中的送别场景,且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相似。
②本词选取塞革、渭水等意象,营造出暗淡寂寥的意境特点,读来黯然伤魂;王诗则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透露出轻快而富于希望的情调。
③本词结尾直抒胸臆,由惜别的伤感转为对友人的宽慰,感情表达朴实真切;王诗表面关怀友人,实则传达出依依惜别的情谊和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用笔曲折,感情表达委婉含蓄。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1)吴楚东南拆,乾坤日夜浮
(2)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3)映日荷花别样红/小荷才露尖尖角/一一风荷举/莲动下渔舟/莲花过人头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清水出芙蓉/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本题共2小题,7分)、
18.①因②且③所以
19.贾母的逻辑是:耍钱就会吃酒、吃酒就会任意开锁,开锁即或买东西,或寻张觅存,.或买东西,或寻张觅李,就会藏贼引奸引盗。这种逻辑掩盖了“耍钱”的其他可能性,过于绝对。不能与事实完全相符,犯了必要条件不充分的错误。-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20..遇到挫折时,启动酸葡萄和甜柠檬心理固然可以带来心理的轻松,但容易一步步丧失对生活的主动性e
21.D
22.①现在天天都在打仗,怎么可能会有不打仗的新闻。②王利发胆小怕事,怕惹上麻烦,对国事避而不谈。(每句2分,意思合理即可)
四、写作(60分)
23.参考2023年高考作文阅卷标准。